如果2021是波動性商品的展現年,那么2022正在形成與去年重復的情景,因為不確定性的復蘇仍然占主導地位。
從表面上看,大宗商品今年表現強勁,表現優于其他資產類別,標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數今年上漲35%,十年來首次擊敗美國股票指數標普500。
但這一頭條數字并沒有反映出主要大宗商品今年的波動程度,有幾項商品創下歷史新高,而其他商品則在需求和供給相互抵消的情況下經歷了大幅波動。
2021出人意料的是,中國在許多大宗商品市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考慮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是原油、鐵礦石、煤、銅以及所有可能的液化天然氣(LNG)的最大進口國。
受中國影響最為強烈的行業是金屬,隨著中國鋼鐵廠生產出創紀錄數量的建筑材料,5月份現貨鐵礦石價格飆升至每噸235.55美元的歷史高點。
同樣的中國需求也提振了銅,5月份倫敦銅合約升至每噸10747美元的創紀錄水平。
不過,盡管銅價堅持不懈,但由于中國改變了鋼鐵產量,鐵礦石暴跌,實際上,官方目標是2021的產量不會超過2020,而由商品價格報告機構阿格斯評估的現貨價格在十一月下降到每噸87美元。
自那以后,該指數已回升至周一的122.70美元,但年底可能會低于2020年最后一天159.90美元的收盤價。
最近的復蘇是以市場觀點為前提的,市場觀點很可能最終決定2022年的大宗商品價格,即中國將再次開放刺激措施,以提振萎靡不振的經濟復蘇。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鐵礦石和金屬以及用于煉鋼的焦煤將成為主要受益者。
能源商品今年表現強勁,澳大利亞基準紐卡斯爾動力煤在10月中旬達到每噸252.72美元的創紀錄高點。中國再一次成為了驅動力,盡管作為一場政治糾紛的一部分,中國維持著對澳大利亞進口的非正式禁令。
中國出于安全原因閑置了一些國內煤礦,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導致產量下降,而與此同時,電力需求正在從疫情中恢復。
這導致中國貿易商試圖搶占所有可用的非澳大利亞煤炭貨物,從而推高了價格,最終拖累了澳大利亞的價格,因為印度被迫從印尼煤炭轉向澳大利亞煤炭。
自創紀錄以來,隨著中國和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印度提高國內產量,煤炭價格有所放緩。然而,假設亞洲經濟體成功地過渡到冠狀病毒的生存階段,動力煤可能在2022年實現穩健增長。
強勁的地區能源需求也可能使液化天然氣氣井的投標保持穩定,特別是在北方冬季,盡管供應受限可能導致春秋兩季通常的價格下跌比正常情況要弱。原油是一種主要商品,盡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料進口國,但其影響力似乎不那么顯著。
2021原油的主要驅動因素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出口商和供應需求的供應紀律,尤其是在北美洲和歐洲。但中國仍然對原油市場產生影響,主要是在2020沒有像2021那樣進口。
2021,中國原油進口量可能下降約7%,從2020天的庫存量約為120萬桶,到今年幾乎沒有庫存增加。2022年的強勁經濟反彈將導致中國購買更多原油,但庫存建設階段也可能即將結束,從而消除全球市場需求增長的源泉。
目前尚不確定的是冠狀病毒將如何發展,各國是否會依賴高疫苗接種率并開放經濟,還是會像中國一樣嘗試消除戰略。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使波動性成為唯一的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