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有色金屬網訊:外媒報道,中國創紀錄的銅進口熱潮仍在繼續。
10月未鍛造銅進口量高達61.8萬噸,使今年迄今為止的總進口量達到560萬噸,在今年還有兩個月剩余時間的情況下,已經創下記錄高位。
這種激增看起來像是十年前金融危機的重演。
當時和現在一樣,中國在低價、刺激經濟復蘇以及商業和戰略上的增持浪潮的共同作用下,吸納了世界其他地區的銅過剩。
不同的是,這次的收購狂潮沒有像2009年那樣蔓延到整個賤金屬領域。只有鋁出現了類似的進口熱潮,但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對其他賤金屬有任何進口意愿。
這對未來的價格分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正在清理世界其他地區的銅過剩,并在較小程度上清理鋁過剩,但過剩的鋅、鉛和鎳則被留在冷藏庫中積累。
銅
中國海關初步統計的是未鍛造的銅,包括精煉金屬、陽極和合金。
今年精煉金屬的比例平均在70%左右,這意味著上個月這種形式的銅約為44萬噸,今年迄今為止為400萬噸。
中國今年的精煉銅購買量比去年增加了117萬噸。在2400萬噸的全球市場上,這是一場巨大的購買狂潮。
今年初,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價曾跌至每噸4,371美元。從人民幣升值的角度看,銅價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買家來說更具吸引力。
快速復蘇的中國制造業需求強勁,但原材料短缺也對其起到了補充作用。
2020年前9個月,銅精礦進口僅增長2%,未能跟上中國不斷擴大的冶煉廠產能。壓力明顯體現在現貨處理費上,隨著冶煉廠在原材料競爭中削減轉化費,現貨處理費已跌至8年來的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由于中國提高了純度門檻和推遲實施新的高品位可回收材料配額制度,廢料進口量在結構上仍處于較低水平。1-9月,成交量同比下降47%,取代了制造商對直接熔化廢料的需求,進入了精煉金屬市場。
與此同時,由于中國提高了純度門檻,以及新的高品味可回收材料配額制度的延遲實施,廢料進口仍處于結構性低水平。今年1-9月,同比下降47%,直接熔煉廢料的需求被市場中的精煉金屬部分取代。
再加上國家儲備的傳言,就可以說是一場完美風暴推動了這些異常強勁的進口。
鋁
中國對鋁的進口也在重蹈上次危機的覆轍。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鋁生產國,貿易流動歷來嚴重傾向于半成品形式的出口。
然而,在一個罕見的套利窗口打開后,原鋁和合金鋁進口自6月份以來大幅增長。今年7月和8月,中國自2009年以來首次成為各種形式的鋁凈進口國,不過9月份出現了減少的跡象。
1-9月原鋁累計進口量為76.6萬噸,尚未達到2009年峰值150萬噸。但合金鋁的進口有所增加,為93.2萬噸,而2009年為24.3萬噸。
對合金的更高需求也可能是由于中國減少了廢料進口,2020年到目前為止下降了49%。
盡管如此高的鋁進口量只有一個歷史先例,但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隨著中國逐步突破其主要產能上限,未來這種激增可能并不罕見。
鋅和鉛
在上一次危機中,中國吸收了大量精煉鋅和鉛。
精煉鋅進口量從2008年的18.3萬噸激增至2009年的67萬噸,這一紀錄直到2017年才被打破。
2009年,精煉鉛進口量從3.1萬噸躍升至15.7萬噸,仍為年度最高進口量水平。
但這一次,沒有跡象顯示中國出現類似的進口需求。今年迄今,鋅進口量為35.8萬噸,較去年下降25%;鉛進口量僅為2.1萬噸,較2019年下降76%。
分析師一致認為,由于南美地區的停產,鋅供應受到嚴重打擊,但中國的冶煉廠似乎經受住了這場風暴。
2020年前9個月,鋅精礦的進口增長了32%。與此同時,鉛的進口量下降了20%,但基數較高,去年的進口量是2015年以來最高的。
至少到目前為止,有證據表明,中國自己的生產已經能夠滿足正在復蘇的需求,這可能得益于庫存的減少。
鎳
到2020年為止,中國的精煉鎳進口總量僅為98000噸,同比下降40%,為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從那一年到2009年,進口額翻了一番,但沒有跡象表明2020年會出現類似情況。
過去10年,中國的進口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反映出不銹鋼產能的增加。不銹鋼工廠使用鎳生鐵(NPI)或鎳鐵,而不是精煉金屬。
中國的鎳礦進口主要來自菲律賓和印尼(在今年的出口禁令之前)。后者在新產品導入能力上的快速擴張,正使流向中國的不銹鋼行業的原材料,向中間產品傾斜。
自2015年以來,精煉鎳進口量一直在穩步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持續的需求復蘇缺乏動力。
這意味著,在中國制造業被凍結期間,任何在中國境外積累的過剩金屬都將保持原樣。鋅和鉛也是如此。
2009年金融危機后也積累了大量庫存,但中國的進口幫助緩解了建設的壓力。
這次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但銅仍是一個突出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