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生產國。
1876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成立。
1877年LME上市銅期貨。
1929年紐約商業交易所(COMEX)上市銅期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沈陽冶煉廠恢復銅生產,成為新中國首個銅采、選、冶煉聯合生產基地。
1953年5月安徽銅官山冶煉廠(現銅陵有色集團)投產,成為新中國新建的第一座煉銅廠。
1958年大冶冶煉廠(現大冶有色)、昆明煉銅廠(后云南銅業)動土興建。
1958年9月1日云南銅業首個銅冶煉廠在昆明建成。
1960年國家“一五計劃”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白銀有色銅硫生產系統建成投產,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銅生產廠。
1962年國家“二五計劃”末期,中國銅產量突破10萬噸,達到11.69萬噸。
1979年7月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在江西省貴溪市正式成立。
1985年我國已建成銅礦山120個,銅冶煉廠16個,電解廠64個,年產的銅41萬噸,是建國時銅產量的142倍。
1992年5月28日上海金屬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3年3月上海金屬交易所上市國內首個銅期貨標準合約:一號銅合約。
1999年上海金屬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合并成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銅、鋁、天然橡膠期貨合約。
2002年全球精煉銅消費量1503.73萬噸,中國消費量達273.69萬噸,自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銅消費國。
2006年5月15日上期所銅期貨達歷史最高價85500元/噸。
2006年全球精煉銅產量1736.24萬噸,中國產量達300.32萬噸,自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銅生產國。
2007年3月,上期所啟動境外品牌注冊,截至2020年,銅期貨有31個境外注冊品牌,占總品牌數的51.67%。
2010年12月24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啟動銅期貨保稅交割業務。
2011年2月11日LME銅期貨達歷史最高價10190.0美元/噸。
2011年3月17日上期所電子倉單系統正式生成首批銅保稅倉單。
2014年中國精煉銅消費量達1130.27萬噸,首次超過1000萬。
2014年3月20日上期所銅期貨成交量118.47萬手,成交金額2661.82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2016年中國精煉銅消費量達1164.22萬噸,全球占比50.2%,首次過半。
2018年5月28日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正式上線,銅成為首批掛牌品種。
2018年9月由上海期貨交易所牽頭研發的《有色金屬冶煉產品編碼規則與條碼標識》行業標準,由工信部發布實施,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
2018年9月21日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銅期權,進一步豐富投資者的風險管理工具。
2019年中國精煉銅產量達978.4萬噸,首次突破900萬。
2019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20周年,上期所銅期貨年成交量3652.01萬手,為1999年成立之初的14.45倍;成交金額達8.72萬億元,為1999年的41.58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幅增強。
2020年10月23日,證監會批準上海期貨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國際銅期貨交易。
2020年11月19日,國際銅期貨合約將正式掛牌交易,實現銅期貨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