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訊:今年以來,隨著疫苗逐步普及,在經濟重啟預期下,商品牛市成為市場的頭號焦點。
期貨日報6月16日訊:今年以來,隨著疫苗逐步普及,在經濟重啟預期下,商品牛市成為市場的頭號焦點。但印度疫情暴發和全球發展中國家疫苗普及速度緩慢又令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充滿變數。與此同時,美聯儲政策寬松退出的時間點似乎越來越近。看向下半年,全球經濟和貨幣政策將如何變化?超級商品周期又會如何演繹?近期記者采訪海外機構專家給出了解答。
疫情對經濟的干擾或持續到三季度
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Tony Sycamore認為,在各國央行迅速干預及政府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的幫助下,始于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機沒有重演2008年的經濟崩盤。得益于疫苗接種的鋪開,經濟復蘇的速度比預期中更快。
“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復蘇步伐令人難以置信。”他說,2021年一季度GDP增速達7%,?預計2021年全年增速為10%,并將于2022年放緩至5.5%—6.0%;而美國方面,預計2021年美國GDP增長7%,這將創下1984年以來最強勁的年度增幅。
總體來看,他認為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挑戰,疫情對經濟的干擾可能會延續到今年的三季度。不過隨著疫苗接種廣泛推進,危機會得到緩解,而且各個國家在管理疫情方面比以前做得更好,所以對經濟的干擾也會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芝商所(CME Group)高級經濟學家Erik Norland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當前疫情下經濟表現在某些方面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結束時幾乎完全相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普通家庭損失了大約20%的財富。而到目前為止,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家庭財富增長了約15%。“一方面原因在于歐美國家通過巨額預算赤字,將現金轉移給企業和家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資產價格上漲非常劇烈,如股票價格大幅上漲,房地產價格正在走高,這也使得投資者收益較好。”
他表示,受上述因素影響,制成品需求極為旺盛,這對擁有強大制造基地的國家有著巨大的利好。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全球供應鏈瓶頸的出現,這對通脹造成了上行壓力,進一步支撐了中國的出口與大宗商品價格。
就業與通脹相互拉扯使美聯儲陷入兩難
Erik Norland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全球量化寬松達到史無前例的規模,財政刺激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美國實施了巨大的財政寬松政策,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左右,意大利、德國、日本、英國和新西蘭等國家甚至更多。而新興市場國家刺激規模要小一些。
近段時間以來,市場持續擔憂美聯儲或加速縮表的節奏,通脹與就業數據成為重要索引。不過Erik Norland認為,就目前而言,與大流行之前的高峰期相比,美國就業崗位仍然減少了約750萬個。因此,美聯儲可能不想在勞動力市場完全復蘇之前撤回寬松政策,尤其是勞動力市場完全恢復的時間點仍然高度不確定。
但令人矚目的是,6月10日最新發布的美國通脹數據成功引爆市場,5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大增5%,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剔除食物與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3.8%,增速創1992年以來新高。嘉盛全球研究主管Matt Weller表示,通脹數據連續第二個月表現火熱,一定程度也在美聯儲的預期當中。但市場真正關切的是,物價這種不斷上漲的壓力是可持續趨勢的開端,還是經濟活動重啟、基數效應與供應鏈暫時中斷驅動下的“暫時現象”。
“當下人們普遍預期通脹會卷土重來,只不過在通脹是暫時還是永久的問題上看法不一。”Tony Sycamore表示,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很多央行以及經濟學家都認為通脹將是暫時的,主要因為需求快速回升而供給存在瓶頸;但另一方觀點認為,大宗商品、消費品和勞動力市場短缺可能會導致通脹卷土重來,而且會持續下去,因為新增采礦或種植農作物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一部分通脹可能是暫時的,但另外一些通脹可能是永久的。
深入CPI數據內部,Matt Weller分析認為,市場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美國通脹仍屬于暫時現象,雖然每個月的物價壓力都在增加,通脹生根發芽的風險與日俱增。5月和4月數據一樣,僅二手車價格漲幅就占到物價漲幅的很大百分比(在表面CPI與核心CPI漲幅中的占比分別達到0.9%和1.1%)。疫情下芯片短缺的狀況已然在緩解,所以這種現象可能不會持續。未來數月里隨著汽車生產商加大供應量,這類漲幅應可回落。
同時在Erik Norland看來,一些跡象表明供應鏈瓶頸正在開始得到解決,例如遠洋船舶運費已經下降了20%左右。同時在當前高價催生的利潤推動下,美國資本投資大幅增加,暗示未來有更多的生產能力,這意味著商品供應的增加以及價格不會繼續大幅上漲。他認為,這些投資會抑制遠期通脹的攀升,市場并非正在進入一個永久性的高通脹時期,美聯儲對通脹的暫時性看法實際上可能是正確的。
當前美聯儲夾在勞動力市場疲軟而通脹持續攀升的問題之間左右為難。在Erik Norland看來,即將在本月中旬舉行的美聯儲6月議息會議上,FOMC改變政策路徑的可能性很小,但可能會先向市場發出信號。他表示,在6月的美聯儲政策會議中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美聯儲較為關注經濟可能過熱的現象,比如強勁的零售銷售以及耐用品訂單數據,不斷上升的通脹數據將支持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另一方面,美聯儲也關注勞動力市場,目前勞動力市場仍低于就業高峰期750萬個,這對寬松政策退出造成阻礙。
“但實際上,縮表也有一個過程,因為美聯儲從2013年的縮表恐慌中吸取了教訓,所以這次不會是突然的縮表行動。”Tony Sycamore表示,現在市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8月下旬召開的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目前就業數據仍呈上升趨勢,所以他預計美聯儲會在今年12月或明年1月開始縮表。
銅、原油等金融屬性強的商品恐繼續上行
“盡管當下通脹高于美聯儲想要的水平,但美聯儲也曾說過,在勞動力市場改善期間,愿意允許通脹火熱運行。這種通脹壓力可能未來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Matt Simpson表示,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疫情下的供給短缺持續加劇價格上行壓力;另一方面,隨著經濟重啟,服務性的需求還會繼續攀升,這也將進一步推升通脹。下一階段,隨著經濟重啟、旅行禁令放寬,服務需求反彈很可能會將服務業通脹率推高至疫情前水平,最近美國和中國的CPI數據均已證明這點。
比如在中國,由于消費反彈滯后于工業生產,家庭消費的上升可能將更為明顯,而這可能在短期內導致通脹進一步升溫。未來幾個月,部分因素也可能會導致通脹持續的時間超出預期。但預計今年內供應緊缺的情況以及全球大宗商品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緩解。鑒于服務需求有限,價格也不會出現無限上漲。
“對資本市場而言,關鍵的是美聯儲的態度。直到目前,美聯儲多數官員仍堅稱通脹上漲是暫時的。但美聯儲最青睞的通脹指標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5月同比增長超過3%,市場隱含的10年通脹預期最近達2.6%,都遠超美聯儲2%的目標值。到四季度,如果核心PCE回落至2%,這可能有助于降低市場波動率,但持續的價格上漲將挑戰美聯儲的‘暫時性通脹’假設,并可能導致大宗商品在內的所有資產類別進入一段高于平均水平的波動期。”Matt Simpson說。
Tony Sycamore表示,在全球政策寬松疊加財政刺激下,供需錯配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尤其是銅價在過去12個月漲幅驚人,原因是需求顯著超出了供給。另外,綠色經濟的發展前景也大幅提振銅需,因為新能源電動車耗銅量是傳統內燃機的3倍。
與此同時,智利內部的問題也導致銅價飆升。“此前智利提出新的權利金制度法案,企業納稅稅率最高將達44%。同時法案內容還將包括按銅價波動進行浮動征稅,美銅價格在每磅2美元至2.50美元之間所產生的銷售征收15%的邊際稅率,對高于4美元/磅的美銅收取75%的邊際稅率。”他表示,這意味著新法案下智利礦業稅率或將超70%,遠高于其他主要礦產國。智利貢獻了全球30%的銅產量,如果提案通過,影響不容小覷,這或打擊銅礦開采需求。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他預計今年美銅將觸及5美元/磅,倫銅則為11000美元/噸;中長期來看,銅價很有可能會翻番,即美銅觸及10美元/磅,倫銅或會從10000美元/噸上升到20000美元/噸,這是一個結構性的供需失衡。
在原油方面,Tony Sycamore告訴記者,?6月以來油價受歐洲經濟重啟的驅動,近期WTI原油近月合約突破68美元/桶,創2018年10月以來新高,布倫特原油則站上了70美元/桶的重要心理關口。
“其實原油存在結構性的供給不足——美國頁巖油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此次油價上漲的過程中供給卻沒跟上,OPEC也沒有新增供給。在過去的12個月,油價從-14美元/桶一路上漲,但存貨量在持續下降。”
在他看來,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恢復正常,一旦出行限制放開,原油價格還會繼續升高。隨著夏季出行高峰將至,不排除油價會出現一波短期的攀升,油價可能會上漲到80美元/桶,甚至到90美元/桶。盡管上行趨勢明晰,但仍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引發市場關注,例如OPEC大幅增長的可能性,以及伊朗石油產量可能上升的前景會否限制油價的上行空間。